走笔如风卷残云 落墨似大波翻动
-------许麟庐绘画艺术论
马知遥
他1916年,生于山东蓬莱,又名德麟,山东蓬莱人,1916年10月19日生。国画家、书法家、书画鉴赏家。
许麟庐1934年在天津商业学校毕业,历任天津吉昌公司和三井洋行职员,北平厚生织布厂副经理、振丰煤矿职员及北平德聚涌面粉厂驻沪办事员。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大华面粉厂任经理。1953年创办和平画店,任经理。1956年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服务部工作。次年起在北京荣宝斋工作,曾任编辑室主任。1984年10月退休。1987年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山书画社副社长、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花鸟画研究会会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中国书画社名誉社长、山东蓬莱书画学会名誉会长、山东曹州、四川嘉州、河南开封书画院名誉院长以及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等。1982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为民革中央团结委员、监察委员。
许麟庐自幼秉承家学,习书作画,中年与溥心畬结为书画艺术忘年之交。1945年经李苦禅介绍,正式拜齐白石为师。在从事笔墨丹青的六十馀年中,他博览了我国历代名家之作,更吸收了石涛、朱耷、扬州八家、赵之谦、吴昌硕的笔墨技法,并将民间艺术和京剧艺术融入自己的绘画。许麟庐主张继承传统,博采众长,更应发展传统,不断创新。他牢记白石老人的教导"学我者生,似我者亡";"要学我的心,不要学我的手"。并强调"人品至上,人没有豪气,画也没有豪气"。还强调作画要"寻门而入,破门而出"。经过苦学苦炼,他创造了独特的风格,成为继承和发扬齐派艺术的得力弟子,多次受到白石老人的称道,如曰:"启予者,麟庐也。"许麟庐作画时,一气呵成,笔力遒劲奔放,酣畅淋漓,神形兼备。无论大幅小品、花鸟鱼虫,貌似随意挥就,而又不失法度,处处见浓淡兼施之精,干湿互济之 妙,疏密穿插之巧,真可谓满纸豪情,令人赞叹。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画展;在国内外不少博物馆、美术馆、纪念堂馆、饭店宾馆等均有收藏,不少报刊、电视台有专版、专题介绍;国外许多博物馆和收藏家也视之为珍品。人民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和瑞典博物馆分别出版了许麟庐画册。
许麟庐自幼学习书法,善行草,章法严谨,气韵生动,笔势奔放,独具一格。他又是著名的古今书画鉴赏家。由于他在书画艺术特别是绘画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其传略曾被载入1985-1991年英国《世界名人录》和1987年《大洋洲及远东名人录》。
说起他的学画经历也很曲折。他4岁随家人搬居天津,父亲是铁匠,所以他曾刻个印章:“铁匠之子木匠之徒”。后来,其父和人合资开铁厂,家境开始富裕起来。他从小就喜欢绘画,少年时先从《芥子园画谱》开始,中学时,到画店去,就迷上齐白石的画。
那时,感觉这些画完全与众不同,看了触目惊心,入了迷,站着死记死背,回家就立刻背临出来“,他回忆说。这个中学生后来还向疼爱自己的母亲求助,开始买画。毕业后,到德国洋行做事,有了钱,买得更积极,连结婚后夫人的嫁妆首饰,都被他卖掉去买书画。
从20多岁开始,就可以说是爱画如命,当时收藏的书画,从元明清到近百年都有。后来,在50年代末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生活很艰苦,为了家中八个孩子,只好卖掉一大批。年轻时代的许麟庐潇洒倜傥,他天生敢说、敢唱、敢画。又稳重、聪颖、好学。他曾为白石老人濡笔添水,研墨理纸,朝朝暮暮,日久天长,深深为当代艺术巨匠严谨的创作态度和洗练传神的笔墨技巧所熏陶。这使他眼界大开,惊讶艺海无崖,天之高,地之阔,海之深。许麟庐的艺术色调是激昂、热烈和粗犷。但更重要的,不论是山水、草木、花鸟、虫鱼,它所反映的仍然是人,是社会心理,是感性与理性、个性与社会、真与善与美的和谐统一。
他的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善于吸取家乡的剪纸、绣花和桃花坞、杨柳青的年画,以及各地的泥塑等民间艺术精华。他画的民间玩具写意画,色彩明快,古朴雅拙,令人喜爱,令人童心复萌。从中也可以看出麟庐一颗可爱的民族之心,一颗可爱的稚童之心。
他是一本文化大书,他的经历,交往,见闻,修养,道德观,吃喝根,妻儿缘——十足丰富灿烂。李苦禅,许麟庐很少把学生不学生的挂在口头,倒真正师从侍奉过齐白石。拜齐老头为师,精研师道,作出师承的成绩。
85岁才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原本应在五十年前,四十年前,三十年前,二十年前,十年前就开的画展今天毕竟展现在大家面前。这时候开,看到展场作品的年轻观众说不定会以为他是刚出壳的年轻画家啊!
齐鲁文化对他创作的影响
在他的《许麟庐新作》的扉页上,我看到他的89岁自述:
生于蓬莱,
长于津沽。
游于京华,
年将九十。
庸庸碌碌,
以诚待人。
不善辞令,
感情用事。
涂抹一生,
殊不惊人。
亲友厚爱,
以慰余生。
这样平淡开阔的心胸,让他的画里表现出博大的儒家文化色彩。有文说:白石翁学子不下数十人,唯麟庐兄最受讨喜。虚心擅学,尊师重情,乃兄之本分。黄永玉在《云深不知处》一文中写道:他一直生活在北京城圈圈里,虽然也走南闯北,实际也不过是走一走又兜回北京城来,这个人不是那种只爱远游而不顾家的人。人是山东产,却在北京城度过了一生。
温柔敦厚之诗教是儒家合道德于文艺的教化思想的归结点,其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是诗能改变人的气质,使人性情柔和、心地善良,形之于外则是言语,含蓄而温文尔雅,显得很有教养。所以无论作诗还是读诗都不可少了传达或体会温柔的情意。儒家文化还讲:天地之美还在于和,以阴阳和谐的天人合一为极致,这是儒家所追求的一种修养境界,亦可称之为以人合天。而在许老的绘画中,“天人合一”以及“温柔敦厚”体现的淋漓尽致。看《瓜雀图》,你可以看到自然万物的和谐和平衡。那几笔的点染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寄寓其中的儒家梦想。在《鸡冠花》里,我们看到在红色的鸡冠花中翩翩起舞的蝴蝶,那份自得和飘逸,已经从中渗透出的安详宁静,令人遐想联翩。而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花草中呈现出的旷达从容的处世观念,儒家寄情天地之间的豪迈可见一斑。儒家文化中还讲究“充实之谓美”,而所谓的“充实”是指个体通过自觉的努力,把它所固有的仁义等善的本性扩而充之,使之贯注满盈于人的形体之中。“充实”之所以能成为美,在于它能使人的形体“生色”,使自然的形体具有高尚的道德精神的意义。也即能看到人格美。中国古典美学特有的一个基本范畴“虚实”也在许老的画中有明显的体现。我们知道“实”是指艺术形象直接、具体反映或表现的内容;虚,指艺术形象所蕴涵的广阔深远的情感、思想、内容。实,具有直接性,虚具有间接性。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强调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儒家思想虽是从实出发,但又不停留于实,而是要从实到虚,发展到神妙的意境,所以讲“文质彬彬”,“充实之谓美”。中国画还十分讲究空白,中国书法也讲究布白,要求“计白当黑”。中国戏曲舞台上擅长于利用虚空。凭演员的歌唱、谈话、姿态表现出人物所处的多种多样的环境。就是一样的道理。许老的《高山绿树》在空灵的意境里,几片屋顶,几株小树一带远山,给人悠长的想象。着磨不多,却意味无穷,整个画面透露出的浓浓的安详和清净,正代表了画家的气质和修伟。“虚实”在他的画中体现的犹为突出。在《修竹双鱼》一幅中,我们看到那在水中游弋的鱼,以及水边的竹子,无有水的半点描画,却有万倾水波荡漾期间,这种中国的“空白”是需要功力表达的。同样在《茅棚飞瀑》中,我们看到的是间笔的大泼墨,却能从画中感受到万丈高山一泻而下的飞瀑,那飞溅的水珠,以及潮湿的气息好像迎面而来。在《荷花鳜鱼》更看出儒家思想文化中体现的“虚实”相生,以及中国美学中提倡的“空白”,计白当黑的技巧发挥到了淋漓尽致。
大凡心乱则知觉钝,而敏锐直觉都生于心静之时,故宋明人都有点讲静坐,陈白沙所谓“静中养出端倪”,实在很对。作家与作品的合一,即人品与文品的一致,体现的是一种很高的文学境界和人生修养。这也是儒家常说的养“浩然之气”,花品见人品。
在《松鹰图》里,我们看到那警觉而凶猛的苍鹰,正蓄势待发,它那犀利的眼睛和凶猛的姿态显示出不畏惧和不屈服的精神。这是画家观察到的也是画家将自己的人格力量诉诸自然万物的表现。在另一幅《松鹰图》里,我们看到那引颈高瞻的情态,那傲岸的气魄正好呼应了这幅画上叶剑英的题字:英雄老去心犹在,独立苍茫有所思。“有所思”,的确整个画面在苍松翠柏中挺立的大鹰体现出独立和桀骜的确有着画家的风骨。画应传情,情在自然的表达中。在《青山松林》这幅画里,我们看到的是一幅悠闲自在、青山绿水的景象。在青山和绿树里,我们看到的是画面中传达出的快乐愉悦的心境。在《云起》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片云山雾海,在这幅水墨画里,我们看到的大胆用色,自如自在的用墨,点到为止的勾画。在浓淡之间,那飘逸朦胧之美自然而生,如同精神神游在天地之间,天地万物也便生在心中。胸中天下的豪迈自然而生。这恰恰是儒家思想的表达,在温柔敦厚里是神游万里的思绪。虚静中有蕴涵,虚实间有画外之音。
2.美学理想和艺术追求
许麟庐的画内里有一种遒劲挺拔之气。那些自然景观在他的画中都显出了性格,无论是雄壮的大鹰、沉静的老松还是那些飘逸的树叶,几乎都有一种蓄而待发的气势。有一种渴望的情感。那种渴望写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阳光朝气。所以看他的画,你根本感觉不到这位画家已经是90岁高龄的人了。
看他的近作《远瞩》你会感觉那警觉的雄鹰羽毛耸立,脚爪遒劲有力,在粗壮的松树上更显示出雄霸一方的气势。而树和叶一律向上斜刺而出,使得整个画面昂扬挺拔,有一种静中的动势。在《临风摇曳》里,我们看到的是满满的荷花在风中婆娑,朵朵花儿挺立向上,包括那些荷叶而是取了向上的姿态,这就是画家眼中的真实,那是带着画家个人的情怀和梦想的,是充满激情的音乐。在荷叶的摇颤和花朵的摆动中,我们好像能感受到微风吹过,整个画面都在动。这是不容易做到的效果。而用笔声更能看到画家迅疾、潇洒、随心所欲,浓淡自如的个性特征。画家亚明在《渤海许麟庐》一文说:“大海无边天做岸,麟庐兄生于山东渤海蓬莱宝地,自幼与汪洋为伴,故生就宽阔胸襟,豁达豪爽之性格。”画品即人品,画即人也。有同样风格的还有《荷花蜻蜓》《鱼跃图》。
在许麟庐的绘画中还有另一类作品。这类作品的特点是用浓磨重彩表现万物。看〈国色天香〉画家有了简笔勾描,然后浓彩着装,使得几朵浓艳的牡丹在绿叶中灿烂耀眼,典型的写意画直取形似里,却将画家狂放的心绪借那一枝一叶真实地表达出来。看〈万事如意〉那青色的柿子在篮子和枝蔓中都那么欣欣向荣,透着丰厚的喜悦和满足,这样的画面如果没有画家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良好愿望又怎能用青柿子得到体现呢?发亮的表面刚从枝蔓间采摘下来的暗示,新鲜水灵的情态就是最好的见证。在〈多买胭脂画荔枝〉一幅里,我们看到的是那满筐的红,那红是毛茸茸的是可以浸出水的嫩,是令人垂涎三尺的美味。那篮子完全是透着浪漫主义色彩的表现,只是几笔粗线条,就是篮子,而且荔枝就在这样的篮子里让人看得清清楚楚,完全上一种表现而不是写实,而这样的大写意实际上传达出了一种“美”的心态,自得的心态,满足的心态,其他一切都不重要。至于生活是否如此已经不必考虑,因为你观瞧到这样的画心情愉快并为之心动,够了!
在〈千年桃实大如斗〉这幅画里,我们能看到许麟庐先生画中的夸张。那大如斗的桃子在他的笔下如同梦境如同一个传说。这样豪放的夸张用粗枝大叶来表现,有些拙中见巧,那浓烈的色彩里是一种向往和梦,那正是艺术所应该给人的魅力。
在〈樱桃飞雀〉这幅画里,我们看到的是沉甸甸的果实以及自由欢快的飞鸟,在这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写实和写意的巧妙结合,,那些玲珑剔透的樱桃和丰厚的叶片让人们感受到了生计,那展翅追逐的飞雀则把喜悦和幸福呈现。
黄苗子先生在《下手风雨疾》一文中这样评价许麟庐的画:“诸公,你们看许麟庐画兰,这几笔兰草潇洒飘逸,摇曳生姿,写出兰草的动感和生命力;在用笔上,如作草书,气韵生动,令人想起元代赵孟坚,清人郑板桥,可又和孟坚、板桥的风格截然不同,这可是真本领啊!”这样的评价可谓真切准确。
冯其庸先生则在文章《醉来挥毫天地窄》中说道:“许老还当场作画,我看他疾如风雨,兔起鹘落,意到笔随,略无滞迟。以我粗浅的体会,我以为许老的画,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白石,而是青藤,三是八大。”
他还说道:“其实大气磅礴、沉稳雄健,正是他的风格的最主要部分。许老还善作泼墨大荷、鳜鱼。昔大千居士喜作莲花,大叶田田,红白莲相映,于碧波凉风外别具禅意,然其画法,尚未脱宋元旧制,而昌石、白石,取八怪之法,革而新之,大笔淋漓,随意挥洒,虚实相生,遂顿成奇观。许老师法白石而又变化生新,计白当黑,黑白互补互用,而浓淡干枯,参互其间,于是荷塘清趣,自盛夏至三秋,雨声枯荷,皆可于笔墨间求之,遂真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矣!”
讲到许老所作草虫,他认为:“如蟋蟀、蚱蜢、络纬、蝴蝶之属,皆栩栩如生,虽寥寥数笔,皆传神阿堵,于一花一叶间偶着数笔,即生趣盎然,而秋情秋意盈幅满纸。”
3.在当代美术史上的意义
85岁的许麟庐画展,值得我们回味和检讨的地方很多。我们的商业机制还真的不是很成熟,我们的收藏家们真的还没有长自己的眼。香港1993至1994年就看到了许麟庐的价值,连续多次将其画收藏。齐白石曾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许多人学齐求似,难以自立,李苦禅、许麟庐师齐之心不师迹,卓然立于画坛。
齐白石作画尝言“一挥”,实际行笔很慢。他钦羡徐青藤作画如写草书,九十几岁还深慨自己作画如写楷书,但实际上在他那欲行而迟留的笔意里,有着青藤所没有的拙涩、古朴与凝重。许麟庐又反其道而行之,他以狂草笔法入画,如奔蛇走虺,气脉贯畅,自标一格,实因其个性使然。许麟庐本是潇洒倜傥之人,兴之所至,对酒当歌,洒落不羁,如坐春风,作画亦然,遂自然有此洒脱一路的画风。
许麟庐是北方人,北方人一般多浑穆朴厚。而此翁恰是北人南相,所以又自然兼有朴厚与灵动两种基因,他的许多精品兼有迟留重拙之笔与一气呵成之韵。如果以“文革”为界将其艺术勉而分为前后二期,前期之作,以重拙之力为主调,含有潇洒之因素;后期则精神为之解放,时有放怀啸傲之致,故自然而然以潇散为主调。然而他毕竟不是徐青藤式的激愤型的反抗性文人,他的洒脱笔调里总有着“物我皆春”(印语)的生命活力或者说幸福感,那墨与色时时交织出亮丽的音响,这又是时代使然。读其画,会使人想到竹箫斋里的气氛,体会到竹箫斋主人那颗快活的心。
中国画艺术久有“写意”的文脉,后人将之视为简笔一路的语体实在有些误会,所以有些称作“写意画”的艺术只以简率之笔法见著,或者说只有倾泻之外表,而实乏浑厚之文思、内美,乏精神、情感性的表现。许麟庐师从齐白石,循其诗、书、画、印全面修行的艺术道路,但艺术的母题和文意仍需自身的体验。如其1972年于湖北咸宁牧牛之余所作《牛棚余兴》水墨长卷,既有湖边所见之风物,亦有被“劳动改造”中“纫秋兰以为佩”、“余香散碧空”等文人气节的表示。2001年所作《九鱼图》,那鱼儿如飞翔般跳荡着生命的节奏,这又是老画翁精神焕发的写照,这正预示着许老不老的青春活力,这是许老的内美。中国画向有“大器晚成,终必远至”之说,86岁高龄的许老在“人书俱老”和“物我皆春”之间当有新的升华,岁月久远的中国画、中国文化亦然。
总之,许麟庐绘画的艺术价值就在于继承了齐白石老人的绘画艺术同时又对其老师的画风有延伸。无论行笔泼墨,还是气质,许老都和老师有很多神似之处,但神似形异。这就是许老被白石先生看重的原因。他是从白石来又从白石出。可以说深得白石老人真传并有了自我的突破和创新。李绪萱在他的〈笔下生风 满纸豪情〉一文中评价道:行家评论白石的画,常用“奔放奇崛”、“生活气息浓厚”字样,如果说此乃齐画的神韵,那么,许先生在这方面已经达到极高的境界。他说:许老作画,走笔如风卷老树,泼墨似波涌深潭。力遒劲奔放,有闪电撕裂铅空之姿:情饱满畅达,具洪水咆哮峡谷之态。无论大作小品、花鸟山石,全都貌似随意挥就,天趣盎然,细看又见法度森严,匠心独具。
可以说,许麟庐从白石老人那里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有兼个人的修为将自己的风格不断地推进,他的国画已经自成一体,奔放开阔,龙飞凤舞的气势和充满灵气的点化都使得他的国画水平代表了当代中国国画的最高水准。可以想见,将有更多的学子和画家将把他的绘画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而许老不息的探求精神必将为国画注入强劲的力量。
4.主要代表作品
1977年作 《松鹰图》
1961年作 〈竹石八哥〉
1963年作 〈瓜雀图〉
1963年作 〈鸡冠花〉
1977年作 〈云起〉
1977年作 〈秋山红树〉
1977年作 〈高山绿树〉
1977年作 〈栗子八哥〉
1984年作 〈墨荷〉
1984年作 〈修竹双鱼〉
1986年作 〈茅棚飞瀑〉
1985年作 〈秋菊白鸭〉
1985年作 〈民间玩具〉
1986年作 〈瓶梅枇杷〉
1987年作 〈松鼠葡萄〉
1987年作 〈枇杷瓶菊〉
1987年作 〈瓦瓶茶花〉
1987年作 〈玉簪〉
1987年作 〈重阳即景〉
1988年作 〈菊黄蟹肥〉
1989年作 〈青山松林〉
1990年作 〈鸳鸯〉
1990年作 〈葡萄飞雀〉
1990年作 〈荷花鸳鸯〉
1991年作 〈白菜石榴〉
1991年作 〈红梅〉
1992年作 〈桃花流水鳜鱼肥〉
1992年作 〈玉兰飞雀〉
1992年作 〈玉兰八哥〉
1992年作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992年作 〈黄菊墨蝶〉
1993年作 〈葡萄蚱蜢〉
1993年作 〈墨荷〉
新作有:〈远瞩〉〈临风摇曳〉〈国色天香〉〈万事如意〉〈多买胭脂画荔枝〉〈千年桃实大如斗〉〈京华呼为老玉米〉〈荷花蜻蜓〉〈樱桃飞雀〉〈岭南佳果〉〈芙蓉三鱼图〉〈海棠双蝶〉〈梅花影在梅花外〉〈樱桃红了〉等等
主要参考文献:
1.《渤海许麟庐:烟台文史资料》
2.杜南发:《雨后石方润 人间物不惊》
3. 亚明:《渤海许麟庐》
4.黄永玉:《云深不知处》
5.黄苗子:《下手风雨疾》
6冯其庸:《醉来挥毫天地窄》
7. 中英光:〈梦想与关怀〉
8. 张毅:〈儒家文艺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