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研究所  
  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交流  

山东艺术学院出品的电影《生死30分》研讨会召开

2019-12-29  点击:[]

12月28日,由山东艺术学院、山东省电影家协会主办的电影《生死30分》专家研讨会在山东艺术学院文东校区召开。著名文学评论家、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宋遂良,山东省卫生保健协会会长高海青,山东高校艺术教育联盟主席、山东艺术学院原副院长高启光,著名导演、山东艺术学院电影学院院长、山东电影制片厂原厂长王坪,山东影视传媒集团副总经理牛烟生,山东大学教授、山东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副主任、《山东大学报》主编唐锡光,著名诗人、评论家、山东政法学院教授赵林云,著名文学评论家、山东师范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主任顾广梅,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编导系主任、副教授宋法刚,山东省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文学评论家、百家评论副主编赵月斌,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师、上海大学博士李国聪,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学院教授、电影《生死30分》编剧兼导演王超出席研讨会。研讨会由赵林云主持。

专家观影后一致认为,作为医疗题材电影,电影《生死30分》积极担当起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的社会责任,用极小的投资,传播了正能量,释放出大情怀,是一部描述医疗工作者爱心、责任、使命的电影,呈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研讨会上,来自学界、医疗界、传媒界的资深研究者、从业者深入剖析影片,揭示了这种小(投资)、正(能量)、大(情怀)电影赋予艺术的时代意义,为电影开拓创新总结了宝贵经验。

高海清认为,电影根据齐鲁医院真实事件改编,将素材凝练升华在大屏幕上呈现给观众,非常精彩感人。电影紧抓 “一带一路”“医患关系”等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反映出医疗行业整合资源的形势,对于发展“远程医疗”、普及医疗知识等具有重大社会意义。

王超谈到,拍摄这部电影的初衷就是被普通医护工作者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所打动,力图通过电影的拍摄,达到弘扬医疗工作者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的目的。电影《生死30分》作为高水平应用性立项建设项目,从筹备、拍摄到播出,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配合,很荣幸能和各位学术界、文学界的大咖现场分享和讨论这部电影。

宋遂良认为,无论从政治和艺术角度,这部电影都是符合时代要求,具有现实意义的。电影剧情以人道主义、医者仁心、爱和关怀为内在的动脉结构,剧情紧致洗练,符合观众的审美期待,节奏快、不啰嗦、没有豪言壮语,不知不觉中观众深受感染和触动,是一部正能量的、影响大众的好电影。

唐锡光从社会学的角度谈到,电影《生死30分》是对公民意识一种非常好的阐释和表达。电影中的每个角色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如何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体验一种公民意识。整部电影在剧情、导演等方面,体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社会精神。这部电影对于山东电影来说,在未来的电影史的研究中,其文化价值必将被慢慢地发掘出来,得以放大。

顾广梅认为,电影《生死30分》人物设置紧凑,情节集中,空间集中,充满艺术张力的闪回叙事等拍摄手法很好地表达出剧情,情节丝丝入扣,耐人寻味。

王坪表示,艺术来源于生活,影片表现了作为创作者本身的真诚,还有医疗工作者本身的真诚。远程医疗对于大众来说是比较新鲜的医疗方式,位于科学领域领先的地位,加上我们艺术家的良心,三者融为了一体,形成了这部电影重要的生活来源。

牛烟生认为,从电影的故事情节、感人程度来讲,这是一部成功的电影。故事取材是非常有时代性的。编导能够把各种元素巧妙地利用,加以电影、故事之外情节的铺垫,在视觉上、情节上融为一体,产生了较强的故事性。

宋法刚谈到,电影《生死30分》是山艺和齐鲁医院合作拍摄的电影,带着对医疗精神传播的功能,加上远程医疗行业前沿的话题,心脏领域的专业知识,一带一路的大国思路,甚至带有人才扶贫的意识,成功展现了医疗行业前沿的生活,定位了医生的社会形象。    

赵月斌认为,《生死30分》是一部体现“医者仁心”的电影作品,当下的社会环境需要这样一部正能量的作品。电影中既有“大视野”又有“小细节”,讲述了一个很完美的故事。

李国聪谈到,这部电影有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力度。通过讲述远程技术治疗的生死故事,把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医疗事业的发展和有温度的情感表达、有温度的精神传递相融合,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

高启光作总结发言。他指出,《生死30分》是源于生活、关注民生的电影,建议今后艺术院校的教学工作中应注重教学实践、增加创新经验。电影是不断尝试的艺术,这部电影算是初次尝试。今天各位专家提了很好的宝贵意见,给予了很好的肯定,今后会认真地梳理和研究,放到艺术院校的产学研当中去,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艺术工作者,为社会做出贡献。

上一条:我校举办“用音乐剧讲述中国故事”学术讲座

下一条:韩国檀国大学金赫洙教授来我校作学术报告

 

版权所有: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 鲁ICP备05002378号